首页 资讯 正文

宋有狙公者成语故事(宋有狙公者)

2023-04-15 21:18:06   来源:互联网    


(资料图)

一、题文

一、趣文导读朝三暮四宋有狙公者,爱狙,养之成群。能解狙之意,狙亦得公之心。损其家口,充狙之欲。俄而匮焉,将限其食,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,先诳之曰:“与若茅,朝四而暮三,足乎?”从狙皆伏而喜。(选自战国庄周的《庄子·齐物论》)(译文)战国时代,宋国有一个养猴子的老人,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。日子一久,这个老人和猴子竟然能沟通讲话了。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。几年之后,老人的经济越来越不充裕了,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,所以他就想把每天的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,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:“从今天开始,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粟子,晚上还是照常给你们四颗栗子,不知道你们同不同意?”猴子们听了,都认为早上怎么少了一个?于是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,而且还到处跳来跳去,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。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,连忙改口说:“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,晚上再给你们三颗,这样该可以了吧?” 猴子们听了,以为早上的粟子已经由三个变成四个,跟以前一样,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。二、美文精读(作品卡片) 荀子(xún zǐ)(公元前313年—公元前238年)名况,字卿,后避汉宣帝讳,改称孙卿。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、文学家,儒家学派代表人物,晚年从事讲学与著述。时人尊而号之为“卿”,故又称荀卿。今存《荀子》。(文言原文)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。青,取之于蓝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而寒于水。木直中绳,輮以为轮,其曲中规;虽有槁暴,不复挺者,輮使之然也。故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,则知明而行无过矣。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。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而见者远;顺风而呼,声非加疾也,而闻者彰。(选自战国荀子的《荀子》)(古今对碰)原文注释译文(君子)曰:学不可以(已)。(君子)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。(已)停止。君子说: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。(青,取之于蓝)而青于蓝;(青取之于蓝)靛青,从蓝草中取得。青,靛青,一种染料。蓝,蓼蓝。于:从。靛青,是从蓝草中提取的,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;冰,水为之而寒(于)水。(于)比。冰,是水凝固而成的,却比水还要寒冷。木直(中绳),(輮(róu)以为轮),其曲中(规);(中绳)(木材)合乎拉直的墨线。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。(輮以为轮)輮 :通“煣”,用火烤使木条弯曲(一种手工艺)。以:把。为:当作。(规)圆规,测圆的工具。木材笔直,合乎墨线,(如果)它把烤弯煨成车轮,(那么)木材的弯度(就)合乎圆的标准了;(虽有槁(gǎo)暴(pù)),不复(挺)者,輮使之(然)也。(虽有槁暴)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。虽,即使。有,通“又”。槁,枯。暴,同“曝”,晒干。槁暴,枯干。(挺)直。(然)这样。即使再干枯了,(木材)也不会再挺直,是因为经过加工,使它成为这样的。故木(受绳)则直,(金)(就砺(lì))则利。(受绳)用墨线量过。(金)指金属制的刀剑等。(就砺)拿到磨刀石上去磨。砺,磨刀石。就,动词,接近,靠近。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,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。君子(博学)而(日)(参省乎己),则(知)(明)而(行无过)矣。(博学)广泛地学习。(日)每天。(参省乎己)对自己检查、省察。参,检验,检查。省,省察。乎,介词,于。(知)通“智”,智慧。(明)明达。(行无过)行动没有过错。君子广泛地学习,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,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,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。吾尝终日(而)思矣,不如(须臾(yú))之所学也;(而)表修饰。(须臾)片刻,一会儿。我曾经整天发思索,(却)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(多);吾尝(跂(qì))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(博见)也。(跂)踮起脚后跟站着。(博见)看见的范围广,见得广。我曾经踮起脚远望,(却)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。登高而招,臂非加长也,(而见者远);(而见者远)意思是远处的人也能看见。而,表转折。登到高处招手,胳臂没有比原来加长,可是别人在远处也看见;顺风而呼,声非加(疾)也,而闻者(彰)。(疾)快,速,这里引申为“洪亮”,指声音宏大。(彰)清楚。顺着风呼叫,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,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。(作品赏析)荀子的文章,和其他先秦诸子的哲理散文一样,也是独具风格的。他是在老老实实地讲述道理。他的文章朴实浑厚、详尽严谨,句式比较整齐,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,这一切构成了荀子文章的特色。《劝学》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,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。而且总在文字的开头、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。在说理文中,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,这是《劝学》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。

二、解答

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关键词:

为你推荐